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重生之激荡大时代在线阅读 - 第141章 信

第141章 信

    陪谭沁吃完晚饭,临走前谭沁问道:“你刚来的时候脸色不太好,是不是又有事瞒着我?”

    林维桢揉了揉她的头发,笑道:“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那当然”,谭沁拽着他的衣角,甜甜一笑,“说吧,啥事?”

    林维桢把李琴的事说了一遍,谭沁听后义愤填膺,这种事她肯定要站在女人这边,咬牙切齿道:“你当时就该替我多踢两脚,李琴也太傻了,怎么嫁了这种男人?”

    “好了,不关咱们的事,你听听就行”。

    谭沁叹了口气,道:“她和薛玉都是可怜人,都看错了人”。

    林维桢心里却不以为然,薛玉还算幸运,至少两情相悦。

    而李琴今天下午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发了疯,像个泼妇一般嘶吼打骂,除了哀莫大于心死之外,实在想不出别的理由可以解释。

    在他眼中,李琴的形象一直是一个仗义豪爽,温和可亲的大姐,在班里相当有威望,不管男生女生都很尊敬她。

    她到底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把自己逼成这番模样?

    心里虽然有所猜测,但无凭无据,林维桢不敢对谭沁讲,怕她被那些丑事污了耳朵。

    一个多星期没回家,屋子里透着一股阴冷。

    水塔和锅炉中的水都已经放空,合上潜水泵的电闸,给水塔和锅炉上水,忙活了将近一个小时,才让自来水和锅炉正常运转起来。

    用凉水洗了把脸,进了屋,这才感觉到一丝暖意,只是面对着空荡荡的房间,林维桢突然有些不习惯。

    第二天跟平时一样,天蒙蒙亮便醒了,出门时太阳已经露了头,沿着河岸慢跑了半个钟头,回来的路上在早餐摊上吃了豆浆油条。

    慢慢溜达着到了家门口,掏出钥匙正要开锁,身后传来一阵自行车铃声。

    “同志,可算是让我逮着你了!”

    回头一瞧,原来是邮局的送信人,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包裹。

    “我一连来了四天,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家里都没人。这是国际邮件,又不敢随便给你扔门口”。

    “对不住,对不住,前两天学校考试,一直没回家,给你添麻烦了”,接过包裹,顺手塞给送信人一包烟。

    送信人客套了两句,把烟揣进兜里,道了声谢告辞离去。

    关上门,一边往后院走,一边拆开包裹,不出所料,里面是三本AER去年12月份发行的季刊,还有一封致谢信。

    来的有点晚,如果在期末考试之前收到,就能啪啪地打某些人的脸。

    不过下学期也一样,且容他们过一个好年吧。

    换上一身干爽的衣服来到书房,认真看起AER的这期期刊。

    自己写的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刊出来后居然有近20页。

    主要讨论美国六七十年的经济滞胀问题,从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切入,论述美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创新和发展,简述了六七十年代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代,凯恩斯主义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随后指出了人们似乎高估了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效用,自68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进入滞胀阶段。

    导致美国经济滞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长期实施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越南战争导致财政预算支出大为增加,70年代初的美元危机,73年的粮食危机和第一次石油危机,78年伊朗政变引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等等。

    为了应对70年代的萧条,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处于极度宽松中,维持60年代初以来的低利率政策。随着美元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粮食危机的爆发,长期低利率政策的后果开始显现,CPI自72年开始飙升。

    即便没有73年埃以战争导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通胀也已经难以抑制,美元的贬值很难阻挡。

    但归根结底,造成美国经济增长停滞的主要因素是二战以来支持美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渐消失,西德、日笨的崛起也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开始下降。

    ……

    因为是自己写的,读起来也快,等整篇浏览完后,发现AER的编辑部几乎没对初稿做任何修改,直接搬上了杂志。

    怀揣着疑惑,拿起那封致谢信,打开后一看,居然是手写的。

    写信人自称AER经济政策栏目的主编,首先是一大段废话,无外乎表达了对自己投稿的感谢,接着简要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赞扬了文章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等等,反正又是一大通废话。

    下面才涉及正题。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堪称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而正是这一点,也是令我的一些同事备受困惑的所在。他们似乎对这篇论文的突然出现而耿耿于怀,于是查找了各种数据库,都没有发现相关的工作论文……

    ……

    当然,我一直坚持认为,这篇论文来源于您对美国经济政策的长期深入研究的成果……,但我总感觉这篇论文似乎意犹未尽……,所以我热切期待着您的下次来稿,就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经济走向的问题发表您的真知灼见……”。

    看完信后,林维桢忍不住笑起来,这位主编还挺有意思的,嘴上说相信自己是原创作者,但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怀疑,好在他表达得比较委婉,不乏东方人的圆滑。

    不过这位主编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关键就在信中所说的工作论文上。

    外国学术界有比较严格和完善的工作论文(workingpaper)制度。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研究,时间跨度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十年八年,甚至二三十年,像那些研究第四纪或者生物学的学者,大半辈子都在跟踪一个研究,有些人至死都没有拿出研究成果。

    而在此期间,研究者会将一些发现和观点整理出来,以摘要或者完整论文的形式发布在某个平台,如校报、院刊、机构刊物、会议期刊等等。

    这些统称为工作论文,而工作论文是有版权归属的,也就是说,一旦有人抄袭,将来打官司可以有据可查,因为工作论文面世的时候有详细的时间记录,晚于这个时间点成稿的论文,就有抄袭嫌疑。如果被发表到正式期刊,原文作者可以凭借工作论文的版权去投诉和起诉。

    而林维桢这篇文章恰恰没有工作论文做支撑,说是凭空出现并不算错,惹人怀疑更是正常。

    不过自己确实没有抄袭,最多借鉴了后世几十年无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融会贯通。

    至于抄袭的证据,要是能找到才叫见了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