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六十八章 人心难测
书迷正在阅读:一个人的宗门、幻想次元掠夺记、都市小世界、墨唐、宗明天下、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时漾傅景川、前夫太冰冷她藏起孕肚去父留子时漾傅景川、离婚后豪门前夫彻底失了控、灾后第六年,我靠发豆芽攒下农场
看着程咬金大踏步进入房中在太子面前恭敬施礼,而后爽朗大笑着被太子请入坐席,房俊微微眯着眼睛,心中充满警惕。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世间所有的忠义都不是绝对的,往往是某一个时间、某一个事件,促成了一个或忠或逆的结果。而若是时间不同、世间不同,很有可能结果也不同。 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说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匾之文未开,周成王之疑未释,谁人与他分辨? 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岂不就是一个完名全节之贤相,垂之史册、青史不朽? 程咬金毫无疑问是忠于李二陛下的,历史上在贞观时期的储位之争当中也算安分守己、不偏不倚,可谁知道当历史进程改变,李二陛下早于历史轨迹几年病逝,程咬金是否还会秉持一颗初心,拥戴正朔? …… 李承乾握着程咬金的手,双眼泛泪,哽噎道:“父皇生前最是信任国公,常对孤言及国公忠义秉正、国士无双,更深谙处世之道,让孤困惑之时请教国公……言犹在耳,却不想父皇英年早逝,孤痛不欲生,不知前程如何,惶惶不可终日。” 即捧了程咬金,又向他表达自己器重、重用之态度,更隐晦的要求对方给出一个承诺……李承乾的天资的确差了一些,比不得那些天纵奇才之辈,但这么多年被当作储君予以悉心教导,也不是等闲之辈可以比拟,眼下这番话便说得极为恰当。 程咬金将胸脯拍得“duangduang”响,一双牛眼瞪得老大,豪气干云:“这有什么说的?陛下于老臣有再造之恩,老臣愿为陛下披肝沥胆、马革裹尸,纵百死亦无推辞!殿下放心便是,无论陛下生前身后,老臣都誓死效忠,对于陛下之皇命奉行不悖,敢有一丝一毫违逆,当叫天打五雷轰,断子绝孙、不得好死!” 若非知晓他已经存了坐山观虎斗的心思,谁又能听得出言语当中的那份小心机? 李承乾果然大喜,许诺道:“孤即位之后,有意延续父皇之前军政分离之策略,将会重组军机处,天下军权归一,令出其中,地方官府不得干预。卢国公您乃贞观勋臣,武功煊赫威望绝伦,当入军机处协助孤治理军务。” 程咬金喜动颜色:“如此,老臣先谢过殿下厚望,定当竭尽全力,不使殿下担忧。” 若是放在以前,这样一个军机大臣的名分足以让他喜出望外,但现在……区区军机大臣,且不是首辅,如何能够与封建山东之地、世袭罔替的鲁王相提并论? 李承乾则彻底放心,只要程咬金站在他这边,则整个长安城固若金汤,已然立于不败之地,剩下的便是如何剿灭晋王叛军。 “父皇殡天,难免有人野心滋生、欲行逆举,卢国公乃父皇敕命宿卫京畿之臣,还望恪尽职守,若有不臣之事,当统御三军予以痛击,则匡扶社稷、扶佑国祚之功勋冠于朝野。” “殿下放心,老臣必当遵循陛下遗志,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李承乾欣然,心中一块大石放下。 …… 待到程咬金离开,房俊见李承乾有些喜动颜色,遂提醒道:“行百里者半九十,未到最后一步,定要谨慎处之,晋王与尉迟恭齐齐失踪,必然掀起夺嫡之战,再有褚遂良深知当初东征军中之密事,他们藏着什么样的阴谋暂未可知,绝不能掉以轻心。”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郑重颔首:“二郎放心,孤只是压抑太久,一时间有所感概,必不会得意忘形。” 房俊理解。 无论是谁有李二陛下那样一位英明神武的绝世帝王,或许并不能感受到太多的骄傲与荣光,反而更多的是如山如岳一般的压力,尤其是对于他这个帝国储君来说。 所有人都会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摆开来与李二陛下一一对照,然后挑剔的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失望的对他予以训斥,希望他能够再接再砺,追逐他父皇的脚步……追个头啊追! 自始皇帝而始,至今称孤道寡者不知凡几,然则诸多帝王之中,又有几人在功绩、才能、人格、文治武功等等方面稳居李二陛下之上? 怎么也数不出来五个! 吾李承乾不过是仰仗父皇嫡长子之身份得以正位储君,中人之姿、平平无奇,若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守成之君就算是不错了,你们居然将我方方面面去对标父皇? 关键不仅大臣、帝师们这么想,就连李二陛下也这么想,谁不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每一个父亲,终归都是望子成龙的。 但李承乾委屈啊,不是孤不想,是孤真的做不到…… 历史上李承乾成年之后性格乖张、行事恣意、逆反心太重,未必没有头顶上李二陛下这座大山给予的巨大压力,使其心理产生了扭曲、畸变。 如今李二陛下骤然离世,固然面前道路艰难险阻,动辄有倾覆之祸,但头顶上这座大山一朝搬空,那种由心底发出的敞亮、畅快,自然如泉涌一般奔流释放,不可遏止。 设身处地,怕是任谁都会生出这种轻松感…… 这不是什么坏事,但房俊必须提醒他要保持紧张感,晋王逃遁,接踵而来的必然是一场大战,东宫这边并无必胜之条件,更何况晋王一定还有藏匿的计策隐而未发,到时候释放出来,局势凶险莫测。 房俊道:“晋王起兵已然不可避免,请殿下敕令卫国公统御东宫六率递进金光门,随时入城护卫皇宫,微臣前去玄武门见见江夏郡王,必使其忠于殿下、护卫国祚。” 玄武门,当真是帝国咽喉之所在,大唐每一任皇帝都务必将此紧扼于手中,否则便是政变之源头。 之前张士贵已经于关陇兵变之时投靠东宫,却被李二陛下贬谪,将宗室名将李道宗安排于此,如此紧要之地未能掌控于手。原本李二陛下驾崩之后可以徐徐图之,但晋王逃遁,接下来便是“讨逆”大军兵临城下,哪里还有时间? 李道宗虽然素来与东宫亲近,但如今宗室之内潜流涌动、人心惶惶,局势瞬息万变,没有谁是真正靠得住。 李承乾显然明白这一点,想了想,道:“既然如此,那事不宜迟,孤与你同去。” 距离天亮还有一段事件,“大殓”仪式正在筹备,必须在此之前将一些事情安排妥当,仪式之上、臣子面前,将祭奠先帝的祭文诵读完毕,完成登基之前的最后一道程序。 如此可将名份占住,即便晋王起兵,也不过是以臣讨君、大逆不道之所为…… …… 数十禁卫簇拥之下,李承乾与房俊冒雨抵达玄武门下,接到消息的李道宗赶紧出迎,想要入城下营房之内叙谈,李承乾却提议去城楼上看一看。 李道宗不能违逆,只得恭迎李承乾沿着城门一侧的马道直上城墙,李承乾站在女墙上手扶着箭垛向北观望,黑漆漆的夜幕之中雨水纷纷,宽大厚重的瓮城如同巨大的兽口,再远处护城河默默流淌,左右屯卫的大营分居两侧,此刻灯火辉煌、人影幢幢。 很显然,太极宫内没有秘密,晋王失踪的消息很可能已经传出城外,导致人心惶惶、局势不稳…… 城楼之内燃着蜡烛,灯火通明。 李承乾率先入内、居北而坐,目光钉在李道宗脸上,缓缓道:“父皇驾崩,举国同悲,然则吾等奉于皇命,自当肩负匡扶社稷、护卫江山之责。郡王乃父皇生前器重之肱骨,否则不能扼守玄武门重地,值此风雨飘摇之际,必然有诸多乱臣贼子心生妄想,做下不臣之事,还望郡王辅佐孤抵顶乾坤、抚平乱局,不负父皇之重托。” 这个时候也没必要藏着掖着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即可,也算是一种胁迫,毕竟当着我的面,总不能好意思说出反对我的话语吧? 况且我亲自前来,既显示了对你的看重,也预示着往后对你的重用。 李道宗本就与太子亲近,以往多向着东宫,此刻陛下驾崩、未曾废黜的情况下太子依然是国之储君,自然是臣子效忠之对象。 所以面上坦然,毫不犹豫:“殿下放心,先帝命臣镇守玄武门,便是将大唐国祚交予臣之手中,粉身碎骨亦不敢稍有懈怠。只要臣尚存一口气在,这玄武门便固若金汤。”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epzww3366xs80wxxsxs yjxs3jwx8pzwxiaohongshu kanshubahmxsw7cctbiq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