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步入正轨
影碟机上两个关键部件,机芯的供应还是蛮充足的,不管是飞利浦还是索尼,都有充足的供货。 就是解码芯片的供应有些紧张,米国芯片公司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加大了运输力度,这样芯片的供应紧张问题有了缓和。 虽然芯片的供应不那么紧张,但是万帆要自己这边做出芯片的决心并没有变,你自己不在这方面突破,就别指望别人能主动降价。 等你有了的时候,老外自然而然就会把芯片降价,而且降价幅度还会超出你的预料。 他们的降价是因为出现了竞争对手,就是用价格来打压你。 但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千帆实业作为芯片的运用者,怎么弄都是受惠的,哪怕他的投资打了水漂,但是在大幅降价的芯片上,依然可以把这些投资捞回来。 所以在上次一千万投资基础上,万帆和赵永泉又追加了五百万投资。 在这个时候,江万梦的影碟机整机专利申请也批准下来,这个专利下来的正是时候。 万燕推出的第一批一千台影碟机,虽然价格昂贵,但是已经推出火速就售罄来。 这些影碟机并不是被普通消费者买走,其中的大部分是被一些家电厂家买去了。 他们对这些影碟机进行拆解研究,现在也研究的差不多了,南方有些厂家就准备开始生产。 江万梦有了专利,一旦有厂家开始生产影碟机,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到这些厂家去要钱了。 最开始有一个厂家生产出了影碟机,刚销售了两天就接到了万燕电子的律师函,就通过这件小小的事情,南粤省无数蠢蠢欲动的小电子厂这才发现,想制造影碟机首先得取得万燕电子的授权,然后每台机器还要缴纳权利金。 这样一来,有些小企业就处于彷徨之中没有上马,只有少数几家已经开工的,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做。 上一世这个时期一哄而上做影碟机的局面就是因为有了这个门槛,而没有出现。 这样市场上主流的影碟机品牌依然只有万燕和千帆。 得到了注资完成了渠道最后一块拼图的万燕,自然没有出现上一世那样的窘境,企业生产也开始走上正轨,不过不论是万燕还是千帆,往市场上供应的影碟机供应量并不大,两个企业家在一起一个月的供应量还不足五千台。 这个情况在十二月的下半个月有了明显的改观,芯片供应的数量充足了,产量自然而然就上来。 仅仅从十二月十号开始到月底,千帆实业自己就往市场上共赢了六千台影碟机! 算是勉强达到了三分之二的生产能力。 同一时期,万燕电子更是往市场上供应了八千台影碟机。 虽然这个数量几乎等于上个月的三倍,但对于市场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十二月份,千帆实业的财务报表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利润有了将近翻倍的提升。 这些变化主要就是出现在影碟机上,整个十二月千帆影碟机厂一共生产了六千五百台影碟机,创造出了六百五十万的利润。 二一添作五,万帆分到的利润三百七十万,这几乎等于千帆实业,其他项目一个月的利润了。 打铁要趁热,这个时候万帆用电话和赵永泉进行了沟通,准备在年后请港台明星给千帆牌影碟机做广告。 他没有忘记上一世的爱多请了成龙做广告带来的巨大效应。 不就是四百五十万吗!他们出得起。 赵永泉答应和乡港那边进行联系。 万帆看着办公桌上新换的一九九五年的日历有些恍惚。 九五年的第一天是元旦,最后一天是春节,一头一尾还有三十天就过年了,他的第三代电动车要不要上马? 培训的工人已经培训完毕,城市里的厂房也准备就绪,现在只要他一声令下,第三代电动车就可以生产。 可是这离过年也太近了,生产出的商品在这个时间段进入市场,似乎有些仓促。 “媳妇儿!你说咱们下一代的电动车是现在做好还是过完年做好?” 万帆发扬民主精神,准备给谢美玲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当然现在做好,这样年前不还能卖一些出去吗?” “你真的仔细考虑了吗?” “这有啥考虑的?年前买车的人是相当多的,你有新车上市自然有人买,你那新车的造型我都看着蛮喜欢,我都想买一台!” “你拉倒吧!从你家到我家,满打满算没超过一百米,你买那玩意干啥?” “一百米就不是路了?走着也累!” “你还能再懒点不?要不要我雇两个人坐个花轿抬着你?” 这人是越活越懒,走一百米的路她都嫌累了,扭扭秧歌跳舞她怎么不累? 既然他们家另一个当家的说生产,那么万帆就拿着老黄历找日子。 一月四号这天宜开业开幕开市,但是四这个数字让万帆有点不舒服,往下一翻五号这天也利于开业开幕开市,也就把城市里新厂的开业时间定在了五号。 三代电动改变了造型,大架子进行了加粗加固,电池增加到了四块,不过成本比二代电动车并没有高多少,仅仅多了一百五十块钱。 这增加的成本中多了一块电池占去了六十元,加大功率的电机占去了三十元,其余的就是外壳了。 这台整车的出厂成本是九百元,出厂价暂时定在了一千二百元。 这一次市场卖什么价格,万帆不再干预,但也希望零售价不要超过一千八百元。 当然,两千块钱卖出去那也是你的能耐。 沈雨辰和栾义军的碟片厂到现在,已经生产了快一个月了。 他们的作坊式企业现在每天能生产出一千片碟片。 故事片是两张碟片为一部片子,也就是说他们一天能生产出五百部完整电影的光盘。 一部电影的光盘他们能赚将近八块钱,这一天下来一个人就赚两千多元,第一个月他们两人就实现了十万元的利润。 这些碟片通过各种渠道向四周分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