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我没领导
对2ooo年以后的中国药厂来说,gmp是熟的不能再熟的概念了,而在8o年代的中国研究员眼里,这却是一个生僻的几乎会被遗忘的名词。{} 直译为良好作业规范的gmp规则,是美国在5o年代末6o年代初研究和公布的,之后许多国家也制定了类似的法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延迟到69年,公布了相关规范。 它的目的是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保证每一个步骤都处于严密的控制和严格的科学管理状态,从而使得整个生产过程都是高质量的。进而减少药品的污染、混杂和差错因素。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规则,任何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不止一次的要使用药品,这大概是普通人面临的仅次于交通工具的风险了。谁都不想注射进体内的青霉素是在肮脏的生产线上,工人翘着臭脚丫子生产出来的。 可事实上,中国直到9o年代,都没弄干净过车间。虽然在91年成立了gmp委员会,但真正强制所有药厂执行,已是2ooo年以后了。 不过,中国一旦决定gmp标准以后,执行的却是相当坚决,至少在硬件上,不能按时通过gmp审查的工厂,一律不能通过新药审批。 这种强力限制相当于在制药公司脑门勒上了紧箍咒。各家制药公司在2ooo年以后,不得不扎堆重建厂房,重设生产线。杨锐做研究生的时候,也没少随着导师四处奔波。对学生来说,给制药厂做项目,算是收入比较高的时期了,杨锐做的也较为认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 可对吕云芬这样的8o年代研究员来说,gmp的标准知道一下也就行了,完全没必要去仔细了解。 毕竟,现在的国内企业根本就不关心此类规范,国内机构也不关心,他们哪怕想研究,估计也申请不到经费。 看着杨锐站在梯子上指手画脚,看着国外的工程师用各种材料将车间隔离开来,看着各种非密闭的生产设备和仪器被设以防污染措施,吕云芬顿时觉得头晕脑胀。 “怎么办?”吕云芬忐忑的问了出来。 平江男咳嗽一声,说:“先看看吧,你们谁了解工厂设计?” 几个人都不吭声,有胆进来的不说是精通,多多少少是了解一些工厂建设方面的东西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国内教育也讲究实用性,大学里基本都有类似的课程,完全不懂的研究者是很少的。 但是,他们可没学过gmp标准。 炫耀男发出一声弹舌音,道:“我好像看过几篇文献里说,gmp要求有无菌环境保证,比如消毒剂,甲醛消毒系统,紫外线消毒系统,更衣规程培训,跟咱们现在看到的挺像的吧。另外,好像对设备,工艺,清洗,甚至厂房和辅助系统都有要求,像是纯化水系统什么的……” “具体内容呢?”吕云芬不抱希望的问了一句。 炫耀男果然一笑,说:“忘了,好久以前的论文了。” “发表的时间和期刊名字也不记得了吧?”吕云芬倒不怕期刊的内容落后。现在的国内科研界都处于返古和崇洋状态下,具体来说,就是以前发表的文章兴许更有价值,或者国外发表的文章更有价值,所以,一些小地方的研究者都把期刊当秘笈看,找到一本就研究一本。以目前的条件,也只能如此了。 “确实记不得了。我是抛砖引玉嘛。”炫耀男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 吕云芬扁扁嘴:“看起来,咱们是帮不了人家的忙了。” 说这个话的时候,她还是颇有些不舒服的。 堂堂生研所的副研究员,相当于副教授的高级职称,竟然连一个年轻人都比不上,要说服气是不可能的。 “不行就回去查查资料。”穿夹克的研究员建议道。 炫耀男“呵”了一声,说:“回去再来,不会不好意思啊?” “那就去问杨锐好了,咱们反正是来帮忙的。” 吕云芬无奈的看了夹克男一眼,心想:问杨锐的话,还有机会争取捷利康的注意吗?这种挥挥手就送出3万美元仪器的公司,不认识一下,岂不是太可惜了? 见其他人没了主意,吕云芬干脆道:“我四处看看,自由活动吧。” “也好。”大家本来就是看热闹来的,现在回归正道,倒也觉得轻松。 吕云芬瞅着外国工程师,就直直的走了过去,她会一些英语,算是研究所里英语程度较好的了,趁着没人注意,就找了个正在安装灭菌柜的老外,笑问道:“你是捷利康公司的吗?你们的负责人在哪里?” “我是rbc公司的。”老外报了一个没听过的公司,接着继续做自己的工作。 “你知道哪里有捷利康的人?”吕云芬接着用英语慢吞吞的问。 老外指了指杨锐的位置,道:“捷利康派了名监理,应该就来了一个人。” “这么大一个工程,就派一个人负责?” “捷利康的人是监理,监管工程的,负责人是杨锐,你们中国人。” 吕云芬无话可说了,她总不能找杨锐去自卖自夸吧。 幻想中的好事被断,吕云芳只能像其他人一样,穿着厚重的靴子,在车间里四处闲逛。 逛着逛着,口水又险些留下来。 总共百万美元的车间,仪器设备就有8o万美元,在黑市里兑钱,能换8oo万人民币,和平江生研所的家当也差不多了。不同的是,平江生研所是个基础研究机构,里面的设备不仅普通,而且经常有重复,像是西捷制药厂里的高端仪器,它们几乎一个都拿不出来。 光是吕云芬面前的一台高速离心机,就比生研所的好两个档次都不止。 用这种设备写文章,比用大众机器容易发表1o倍都不止。 吕云芬眼馋的不行,站在尚未安装好的仪器跟前都舍不得走。 “你好,同志,你认识这些机器吗?”柔柔的女声出现在吕云芬身后。 “美国贝克曼的离心机,用的是变频电机,配备微电脑,差不多目前最好的仪器了。” “听起来很厉害哦,比美**方的机器怎么样?” “军方?我哪知道美**方用什么机器啊。”吕云芬笑了,又问:“你是谁啊?” “不好意思,忘了介绍,我是《中国教育报》的记者丁亚琴,这是我的名片。”丁亚琴等不住漫长的谈判,中途离开了西堡镇,但她始终关注着捷利康和国医外贸的谈判,听说西捷新车间建成,就迫不及待的前来采访。 对于梦想着做无冕之王的记者来说,这种采访可比按上级要求,转载文章有意思的多。 吕云芬仔细的看了名片,笑道:“你是来报导制药厂的?” “算是吧。你能给我介绍一下这些机器吗?”丁亚琴露出人畜无害的纯真笑容。 “我们一般叫仪器……”吕云芬左右无事,干脆做起了导游。 丁亚琴一边听一边记,心想:这个新闻再加上转载的西堡中学的消息,才算是有点意思。 文教卫不分家,她在《中国教育报》工作,发表相关文章,也算是范围之内。 一圈看罢,两人自然而然的来到了杨锐身边。 丁亚琴丢下了吕云芬,快步走上前来,伸手笑道:“杨锐同学,又见面了。” “又见面了。”杨锐捏了一下女记者的小白手,苦笑两声道:“您怎么又来了。” “不欢迎我呢?”丁亚琴小卖了一点萌,笑说:“我这次来,还是采访你的。” “西捷制药厂?” “是。” “西捷工厂的大股东,是国医外贸和捷利康,还有西堡肉联厂,你知道吧?” “嗯。” “你得先得到他们的同意,我才能就西捷制药厂和你谈。” 丁亚琴的眼睛都亮了,忙问:“你的意思是说,三家企业限制了你?有什么机密内容?” “不是,我就是闲麻烦。”杨锐说着,向旁边的英方监理点点头,道:“净水系统完成了。” 丁亚琴有点呆,在她的采访经历中,遇到如此直白的情况,还是第一次。毕竟,现在的国家媒体还是非常强悍的。 一瞬间,丁亚琴颇有些不被重视的愤怒。她盯着杨锐,道:“将这里发生的事报导出去,对你,对你在的学校,对国医外贸和西堡肉联厂,都是有好处的。” 杨锐笑笑,又点点头,道:“我相信,但我现在真的挺忙……” “等你有空的时候我们再谈也可以。” “那要等一两个星期了,等西捷制药厂正式投产,我才能空出时间来。”杨锐摊开手,快步前往最近的洗瓶机。 丁亚琴还在组织语言,后侧的吕云芬惊讶的叫道:“一两个星期就投产,不可能的。” 杨锐奇道:“为啥不可能?” 吕云芬迟疑片刻,道:“光是安装仪器,调试仪器,就要一两个星期就不够了。” “安装和调试有专门的工程人员。”杨锐指了一下忙忙碌碌的老外。 “英国工人,我们羡慕不来。”吕云芬笑着摇摇头,又道:“有他们帮忙,也不能两周就投产了,试生产的时间也没有,你的领导同意吗?” 杨锐一愣,笑了:“我没领导,在工厂建设方面,没有。”提示:如何快速搜自己要找的书籍 《》即可快速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