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分歧
没想到看上去沉稳,一直跟白杆兵合作愉快的顾准会当众让自己下不了台,秦良玉强忍怒火问道: “朝廷调白杆兵和‘红旗军’一部剿杀流寇,如今流寇往北而去,本官下令穷追不舍,一直打到他们的老窝陕西有何不妥?” “红旗军”的救命之恩张凤仪念念不忘,见婆婆气得脸色铁青暗叫不妙,连忙给顾准使眼色。 马兰花原本是白杆兵女兵卫队小旗官,跟着秦妡怡出嫁足七年,在“红旗军”体系学到了太多新知识,如今已经是女兵营千总实授。 她奉秦妡怡之命率领一个把总“红旗军”女兵保护养母替她尽孝后,一直跟在秦良玉身边简直是形影不离。 此时马兰花见顾准跟秦良玉起了争执,暗地里为顾准捏了一把汗。 她在“红旗军”中已经有了七年有余,当然知道征虏大将军对待白杆兵可谓情真意挚,不肯白杆兵进入险地肯定是为了秦良玉着想。 马兰花已经在思量着如何帮助顾准劝说脾气大无比固执的老家主。 顾准的内心是强大的,“红旗军”体系的将领都充满自信少了奴性,因为“红旗军”的氛围就是如此。 黄汉一直在狠抓将士们的思想教育,各营每十天就会有总结会,还有每个月的例会,每每开会时都会有批评和自我批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将士们的互相帮助也是互相监督不存在官职大小,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今日之事,顾准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是本着对一万川军两万五千白杆兵负责人的态度就事论事,是不是得罪征西将军他根本不在乎。 他道:“军人的第一职责乃是守土保民,如今成都附近三百里饥民多达二三百万,秦将军带着人马走了,他们怎么办?坐看他们饿死,或者等他们变成流民发展成为流寇吗? 如果秦将军带着人马一直追出四川杀奔陕西,末将估摸着流寇打不着多少,白杆兵会消耗过半,时间恐怕需要一年半载。 而您抛下不顾的两三百万饥民会揭竿而起,他们肯定到处抢劫,一年半载过后,饥民会翻倍,四川土生土长的流寇会发展到几万几十万。 那时整个四川饥民遍地烽火连天,白杆兵再要稳住局势已经不可能。这就是末将的恩师征虏大将军经常提及的恶性循环,四川真要发展成那个样子,秦将军乃是千古罪人。” 马兰花的见识已经高于九成以上的白杆兵和川军将领,听了顾准的辩论差一点就要下意识地鼓掌,忽然想起这不是“红旗军”的例会,赶紧打住。 白杆兵主将见顾准说话如此针锋相对不由得暗自佩服。 被一个晚生后辈相当于当面指责,秦良玉面孔涨得通红,可人家话虽然不好听,但是好像有些道理啊! 她眼光扫向儿子马祥麟儿媳张凤翼侄子秦翼明秦拱明,只见他们都紧锁眉头在沉思。 秦良玉见白杆兵将领没有人站起来反驳,只得自己开口道:“顾将军,以你之计当下该如何做?” 顾准从容道:“咱们三年前在川东怎么做的,在成都乃至于川北还这样做,咱们何必舍近求远? 本官认为首先就是剿灭方圆三百里内的土匪山贼流寇,确保这片区域安定后再循序渐进。 ‘红旗军’会尽可能保证不让一个川民饿死,会立刻往外运送饥民向川内运进粮食。” 秦良玉怒道:“朝廷的军令,皇上的圣旨都是调我等剿寇,我们却不肯追击流寇主力,坐看他们逃遁,岂不是抗旨不遵?” 川军特别是白杆兵对待朝廷的态度跟“红旗军”截然不同,因此出现了分歧,顾准对黄汉忠心耿耿,瞧不上朝廷的所作所为。 他毫不在乎道:“秦将军此言差矣,我们留在川内就是为了剿寇,何为流寇主力?是不是人马达到几万几十万就算? 那么等着瞧,我们放任川内的饥民山贼流寇不管,几个月后就会诞生出几万几十万流寇主力。 因此我们留在川内同样是消灭流寇的有生力量,谁硬扣抗旨不遵的帽子,末将领了,届时末将去京师面见天子进行分辨。” 这番话有礼有节有担当,听得马兰花不住点头,她苦于无法鼓掌支持,偷偷地朝着顾准挑起了大拇指。 这个动作刚巧被张凤仪瞧见了,见婆婆都快要气得暴走,原家生婢女出身的马兰花还在背后支持顾准,张凤仪恶狠狠瞪了马兰花一眼。 顾准很牛掰,这底气当然来自于“红旗军”这个集体,况且他也认为一味地穷追猛打,流寇是杀不绝的,唯有消灭滋生流寇的土壤。 家主黄汉不计得失不遗余力贴补钱粮稳定一方,从源头做起,才是解决流寇泛滥成灾的必由之路。 四川被流寇祸害,饥民高达数百万,如果放任自流,一小半人都有可能成为流寇。 趁着流寇一直打到成都的时机,“红旗军”白杆兵顺势而为染指成都影响川北,从今往后四川大事可定,多好的事啊,还利国利民。 顾准认为自己没有私心,乃是顾全大局,杜绝白杆兵远征白白被消耗掉,也为了避免秦良玉马祥麟等等在陕西遭遇建奴和流寇夹击有可能全军覆没的危局。 一言九鼎已经习惯了,秦良玉还真没见过哪一位将领在她面前顶着干,一时间觉得愤火攻心。 可是顾准这个援剿总兵官不是白杆兵将领,而是“红旗军”主将,不看僧面看佛面,她不好直接呵斥,只能选择辩论。 秦良玉冷静下来,思索一番后觉得顾准的顾虑也不无道理,她选择了妥协,提议道: “顾将军言之有理,可白杆兵乃是朝廷的军队,必须执行圣旨,'红旗军'安民的本领强于白杆兵,还能够得到大量是粮食援助。 本官准备继续带领白杆兵往北追击流寇主力,顾将军可以率领本部人马留在成都安置饥民。”